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评价说,诸葛亮为政,开诚心、布公道,"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;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。"凡事出于公心,为政公正无偏,持法务求公允,哪怕是受罚之人也会投以认同、报以敬佩
《社会变奏曲1———守望社会》精选:
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评价说,诸葛亮为政,开诚心、布公道,"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;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。"凡事出于公心,为政公正无偏,持法务求公允,哪怕是受罚之人也会投以认同、报以敬佩。———《“端的平”才是真水平》
之所以这样,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,人们之间的关系犹如水波般推开去,有着层层差序,这是天生的,然而在社会治理中,这却带来了沉疴痼疾。
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中提到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”社会治理忌讳私人关系侵占公共权力,而破坏了相对平衡的资源分配。
一吐蕃语,力士脱靴,贵妃磨墨,李白固然能酒入心,诗入酒,人入诗词天地间,璀璨于盛唐的星空中,却万万不能入官场。这样傲的诗人纵也有《上李邕》的折腰日,他的理想和需要谙习基本的世俗人情规则的官场格格不入。
在科研领域中,爱因斯坦不以是否符合自己的科学观点开评价人———这可以说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良心,他推荐获奖者的准绳是创造性的成果。
由此可见。人情在乡土社会中可以大行其道,却不适合在契约社会中生存,人们务求以科学精神,理性意识来推动历史的发展。
人情是差序格局的产物,礼仪则是传统社会规定秩序,教化万民的工具。
但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。当人们用指标量化学生的礼仪教育,学生也就早早陷入了麻木僵硬。最后学生以利益为主,扭曲了动机,违背了教育者的价值观,落入形式化的窠臼。衣冠上国,礼仪之邦,文化振兴势必从优秀传统文化抓手,却一定要有弹性,应如同春风化雨般去滋润人。教育的真谛也就是教化培育啊!去推开学生的心扉。